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曹仰锋 | 岳麓书院“游感”
16593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6593,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曹仰锋 | 岳麓书院“游感”

曹仰锋 | 岳麓书院“游感”

2018年6月25至26日,我和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调研组的几位专家到三一重工调研访谈。调研结束后,于26日下午和几位好友前往著名的千年书院——岳麓书院——游览。我曾于2007年参观过岳麓书院,那时,我帮助湖南省电力公司设计绩效和薪酬管理项目,工作之余,省电力公司的朋友陪同我一起到岳麓书院游览。一晃,10年过去了,不禁感慨时间如梭,日子过得真快。10年,仿佛是弹指一挥间。

当日,天气有些炎热,游人不多,看起来多是年轻学生,三三两两,时而相互拍照,时而低声交流,徜徉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千年书院的魅力。这里的氛围和许多景点都不同,游客们脸上写满敬畏之情,鲜有大声喧哗者,都生怕扰乱了这千年学府的宁静。

岳麓书院名闻天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距今已有千余年,中间除了元代近百年停办和间歇之外,千余年来一直弦歌不绝,办学不辍,不愧为“千年学府”,湘楚人才的摇篮!书院大门两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楹联,便是对岳麓书院人才之盛的真实写照。从岳麓书院毕业的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

闲走于这千年学府之中,用心感知千年圣贤的智慧。因有所感,略记之,以自醒、自悟、自进。

德为本,功利为末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被成为“东南三贤”。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张栻奠定的,他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岳麓书院办学风格。

张栻对人才模式的定位是:“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这种思想直指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不是“争驰功利之末”,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事天保民之心”。

德为本,名为末。这是办教育的根本理念,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功名利禄的追逐者,是利己主义者。张栻并不反对学生最后通过努力获得功利,但这是“行德”的结果,而不应该成为追逐的目标。

仁的本质是“公”

“仁”是岳麓书院教育的灵魂。我以前对“仁”的理解,主要是“平等”之意。“仁”这个字拆来来就是“二+人”,它体现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仁者爱人,就是尊持人人平等之心,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张栻将“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他提出仁的本质便是“公”。将“仁”和“公”联系起来,这是我以前没有太关注的,不禁有“醍醐灌顶”之感。“仁道难明,唯公近之”。从张栻这句话中,我深刻体悟道“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仁道思想。

领导力的至高境界就是以“天下为公”为出发点,行仁德,这才是真正的领导之道。孟子曾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真正的王道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通经致用,不空谈

对岳麓书院办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另一个人物是胡宏,他被称之为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也是张栻的老师。据记载,张栻拜胡宏为师还有一段佳话。张栻29岁时,拜胡宏为师,但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张栻两次拜谒胡宏,都没有见到老师。第三次见面,胡宏正襟危坐,默然不语,张栻泣涕而请,先生念其一片诚心,对他说:“尔去之后,但思忠清二字可矣”。

我体悟道,忠清二字,乃做学问之要义。许多人之所以学问不得长进,乃是“忠清”不够。所谓忠,就是尽己之心;所谓清,就是“去多欲,存天理”。

除了忠清之道,胡宏还主张“通经致用”,不空谈,空谈误人,也误国。“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比先知的,然后可以积习而求中的矣。若不在于的,苟欲玩其辞而已,是谓口耳之学,曾何足云!”

在许多企业之中,也不乏口耳之学,管理者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只会说,不会做,充其量只是空谈,不致用。

管理在行,不在知

在岳麓书院的船山祠,我看到了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画像,从这位学术大师的一首诗“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足以看出他的骨气和执着。王夫之晚年隐居于衡阳县金兰乡的石船山,故被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与黄梨洲、顾亭林并称清初三位学术大师。

我最欣赏的是王船山的“知行观”,这一观点颇具特色。王夫之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也不同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两种观点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了“知的主导性”。王夫人提出了“行则知之”,强调了“行的主导性”。他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相资而用。在知、行关系中,“行”是基础,“行”可兼“知”,并高于“知”,但二者又是“相资以为用”。王夫之在岳麓书院学习时,曾经搞了一个“行社”,可见他对“行”的重视。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管理在行,而不在知。这不正是与王船山的“知行观”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吗?

三个小时的漫步,三个小时的静思,三个小时的感悟,仿佛听到了这千年学府的圣贤之声、弦歌之声、激辩之声,久久不愿离去。

Tags: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