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戰略創新研究院 | 曹仰锋:观电影《绿皮书》的管理感悟
17250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7250,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曹仰锋:观电影《绿皮书》的管理感悟

曹仰锋:观电影《绿皮书》的管理感悟

上周,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电影《绿薄旅友》(又被译作《绿皮书》),很令人感动,回味无穷,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据说这部电影的创意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和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有关。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计划到美国南部各州巡回演出,特别聘请白人托尼为司机。他们从纽约出发,一路深入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各州,《绿皮书》成了他们的旅行指南。《绿皮书》是一种年度发行的刊物,创刊于1936年,全称是《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它详细标注了可以接待黑人的饭店、酒吧、加油站,帮助黑人规避风险。《绿皮书》一直发行到1966年才停刊。

谢利是一位钢琴艺术家,高超的演奏水平让他在台上获得了许多白人的掌声。但是,回到台下却被白人们毫不客气地歧视,甚至有时生命还受到威胁。谢利很有涵养,处处忍让。相反,托尼脾气暴躁,常常大打出手,两人性格上差别巨大,做事原则也是南辕北辙。然而,这对“一黑一白” 的非常旅友却在旅程中不断放下各种偏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最终成为了终生挚友。

身份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

在一个企业中,身份重要?还是贡献重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以回答。事实上,管理者们常常把“身份”看得比“贡献”更重要,只不过是他们并不愿意承认它罢了,因为,这不符合企业所公开倡导的价值观。

《绿皮书》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自然,剧情中有不少关于白人歧视黑人的片段让人义愤填膺。比如,谢利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在一家金碧辉煌的酒店中进行,但是,这家酒店竟然有个规定,黑人不能进入餐厅,这就让谢利无法用餐。最后,在托尼的建议下,一向温和的谢利也断然决定放弃演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像这样的“身份歧视”在企业中也常常存在,有些员工尽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因为没有特殊的身份,而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相反,有些人凭借各种特殊的身份标签,获得了特殊待遇。一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但是在企业里却能够比一般人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获得更高的待遇和报酬。

在企业管理中,身份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但是,要想去掉这种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并不容易,管理者应该致力于通过制度的设计避免这一“不平等”,回归贡献导向,而不是身份导向。在管理中,因身份造成的“不平等”会给企业的绩效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它会让一切美好的文化宣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责任与爱心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我们行动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当我们去做自己内心并不情愿的事情时,什么力量让我们做出了选择?

《绿皮书》影射的是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尽管奴隶制被废除,但是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机构及法院通过了以种族隔离为目的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等系列法案,各州普遍将黑人和白人从空间上分割开来,并称之为 “隔离但平等”。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种族隔离的法律基础,但在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人给黑人当司机,服务黑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托尼在电影中只是纽约市的一个夜总会的保安,但是,因为他是个白人,也看不起黑人。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两个墨西哥工人到托尼家里做工,托尼的太太让两人喝水,托尼在工人走后,就把两个人用的玻璃杯子直接扔进了垃圾桶里,可见其内心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托尼大字不识一个,初次见到谢利,还把谢利博士(Doctor)误当成了医生(Doctor)。后来给妻子写信,把亲爱的(Dear)写成鹿(Deer)!就是这么一位社会地位卑微的人,他从内心深处也是看不起谢利这位黑人艺术家博士的,但为什么托尼最后甘愿做了谢利的司机,因为,托尼所在的夜总会关门了,他需要钱养活家庭。尽管,在外人面前,托尼粗俗好斗,但是,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还有两个儿子,对家庭很有责任心。为了赢取50美元,竟然与人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汉堡。回家后,妻子表扬他干得不错,有钱可以交一个月房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选择都是无奈的,不可能事事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也没有无条件的自由选择,许多自由都是“责任下的自由”。爱和责任心是强大的驱动力量,它让人们常常挑战自我,做出有责任的选择和行动。

掌声的背后是孤独

电影中的谢利演技超凡,每一次演出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但是,下台后,他却是一个孤独者。电影中有一段对白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孤独和凄凉。谢利对托尼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在台上表演时,白人给我热烈鼓掌,以显示他们很有艺术欣赏力,但是,他们只是欣赏我的演奏,并不能平等对待我。而我在黑人的眼里,也是一个另类”。

在电影的结尾,当谢利的仆人回家过圣诞节时,诺大、豪华的房间里只剩下谢利孤独一人,这时,不免让人感到心酸。做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谢利不知经历了多少孤独,不仅仅是身份上的孤独,也有生活上的孤独,家庭里的孤独。

生活常常就是这样,一个人得到的掌声越多,掌声背后的孤独感可能越强。也可能正是因为忍受了孤独,创造了一个人的辉煌成就。卢梭的作品《一个孤独者的思想散步》正是这些孤独者的最佳写照。

Tags: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