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跨年直播精选∣曹仰锋:韧性时代,适应性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18400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8400,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跨年直播精选∣曹仰锋:韧性时代,适应性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跨年直播精选∣曹仰锋:韧性时代,适应性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题记: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1日,总裁读书会举办了长达15个小时的“刷新·重启·再出发——总裁读书会迎新年跨年演讲直播秀”首秀,本次活动共分为刷新、韧性、重启、再出发四个篇章。本文根据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曹仰锋在“韧性”篇章中的演讲整理而成(有删减)。曹仰锋在演讲中回顾了过去三年来读过的书,重点介绍了《韧性时代》一书,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做了非常深刻、坦诚的精彩分享。欢迎阅读!

图片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韧性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作者是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大家对作者可能并不陌生,他还写过另外一本很有名的书叫《第三次工业革命》。

《韧性时代》这本书主要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冲突以及各种重大危机产生的根源,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而且还思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这本书关注的问题是非常宏大的,知识面也非常宽广,既有生态学,又有经济学,还有人类学。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提出来,人类需要从进步时代转变到韧性时代。为什么这样讲?

在进步时代,它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效率至上,主要是把自然资源作为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基础。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占有。

而在韧性时代,它的核心特征是追求适应性至上,需要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共治,并与生物圈层共生。

人类社会要想永久生存下去,必然要从进步时代全面转型为韧性时代。但是这种转型并不容易,必须在哲学、心智、思维、行动上进行转变。

图片

效率牺牲韧性,高效率导致脆弱性

作者在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是反常规的。他说“效率会牺牲韧性,高效率会导致脆弱性效率是现在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管理学的核心,但是作者提出效率会牺牲韧性,高效率并不是好事情,高效率它往往会导致脆弱性。

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美国的杏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州,世界上超过80%的杏仁产自加州的中央山谷,加州阳光非常充沛,也适合杏仁树的生长。

由于这个地方适合种植杏仁树,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种植基地搬到了加州的中央山谷,提高了效率,但是没有想到若干年以后,这种高效率反而导致了这个产业非常脆弱。为什么这种高效率导致了杏仁产业的脆弱性?它有几个因素:

第一个,环境因素引发了这个产业的脆弱性。因为杏树开花只有非常短暂的季节性授粉期,它授粉期时间比较短,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期,把蜂箱从美国各地运到中央山谷地区,这在短短几年里造成蜜蜂成群死亡。据统计,2018、2019的两个冬天,美国就有超过1/3的商业蜂群消失了。蜂群消失,对杏树的季节性授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杏树对水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每生产一个杏仁需要3.8升的水,这样一来由于大面积种植杏仁树,导致加州每年农业消耗的总水量近10%用于灌溉中央山谷的杏树。这个量很大,比洛杉矶和旧金山总人口每年消耗的水量还要多,这就导致水资源破坏严重。

第三个,集中种植杏树导致中央山谷气候发生了变化。中央山谷曾经还是非常肥沃的,但这几年变得非常的干旱,这也直接威胁了杏仁产业的未来。

因为追求高效率,把杏树种植集中在一个地区,但是没有想到这种集中的高效率的种植带来了一种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负面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水资源、气候变化,由此导致这个产业就非常脆弱。因为水资源的缺乏,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产业产量的下降,所以说效率有时候会牺牲韧性。

由于进步时代过于追求高效率,在工业资本统治下的两个半世纪当中,人类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收益,但是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地球则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

净初级生产量

本书中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叫净初级生产量,这是一个专有名词。净初级生产量衡量的是植物生物量的生产,具体而言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去呼吸作用中消耗的二氧化碳后的剩余量。

净初级生产量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延续的真实财富,也是地球经济体系的支撑点。没有净初级生产量,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无法生存。

有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地球上有超过60亿人口,这60亿人口占用了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量的24%。预测到2050年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人类占用的净初级生产量可能超过44%。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问,什么东西会影响净初级生产量?如果净初级生产量减少,会给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带来什么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土壤是净初级生产量的最直接、最基础的资本,如果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产生净初级生产量。因为没有土壤就没有植被,没有植被就不会有光合作用。

但这几年地球表层土壤消失非常严重,这与植物遗传学和农业工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也有关系。在有些地方大量种植单一品种的植物、单一品种的庄稼,这些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

图片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当中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还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态自我,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是孤立的,我们每个人和大自然之间都是互联互通的,都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当中

比如人主要是由来自水圈的水组织构成,大家知道水约占成年人体的60%,心脏当中大约73%、肺组织当中83%、血浆当中90%的成分都是水。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半渗透的开放系统,我们人类会把来自地球水圈的淡水带进我们的身体,执行基本的生命功能,然后又返回水圈。这就是人体的生态自我,生活在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中。

现在的生物学研究也发现,成年人体内所有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7~10年,除了大脑皮层的一些细胞之外,人的绝大多数细胞被一遍又一遍替换。也就是7年后的你可能和今天的你是不一样的,因为细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身体并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主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

大家知道每个细胞都被包裹在半透膜中,这个半透膜会有选择性地让来自外部生物圈的分子,像氧、氮、氢、钙、磷等进入细胞内部,整个人是与大自然互联互通的。而且我们人类的身体有一个生物钟,这个生物钟也深受大自然规律的影响。

生物钟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健康的细胞要进行新陈代谢,都需要生物钟对它进行指引,也就是一个健康的细胞,它会保持与生物钟和代谢过程步调一致。生物钟受几个基本规律的影响,一个是昼夜节律,一个是潮汐节律,一个是短昼夜节律。

作者提出,人类的身体健康深受大自然规律的影响,人类很多严重疾病与昼夜节律所控制的睡眠周期之间有深层联系。但是在工业时代的一些做法,对高效率的过度关注,让人自身不断地在违反这种规律。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注意力缺陷,这是因为在晚上人造光会抑制松果体产生褪黑素,从而扰乱人们的生物钟,尤其临睡之前看手机,这些都是人造光。你看10分钟手机可能会兴奋半小时,这种人造光加上信息的泛滥,会抑制松果体产生褪黑素,褪黑素少了之后生物钟就紊乱了,而且褪黑素的减少会增加患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注意力缺陷还和睡眠有关系。人缺少睡眠,会使注意力缺陷更加恶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很多人凌晨一点才睡觉,睡眠不规律,昼夜节律没有遵守,导致人产生了不少的疾病。表面上追求了高效率,但实际产生的脆弱性很大。

图片

统治自然还是与自然共生?

作者对此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面向未来,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要统治自然,还是要与自然共生?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震耳发溃的。

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和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人类拥有思维,而思维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驾驭物质世界。

培根认为人类应该统治自然,因为人类拥有征服和制服自然的力量,正是拥有了思维,人类可以建立和扩大对宇宙的统治权。

作者对培根的这一观点是非常反对的,他说韧性时代,我们人类一定要改变传统统治自然的观点,我们不是要去统治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共生。人类要放弃效率至上的传统观念,提高适应性,把适应性作为一种时间手段,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关系,不要总是想着剥夺地球资源,而是要想方设法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人类要想能够持久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这样一来才能够提高人类的韧性。

图片

▲《韧性时代》杰里米·里金夫著,2022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图片

韧性是什么?

韧性是什么?韧性决定了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持久性。

生态系统的行为有两个不同的属性,一个是韧性,一个是稳定性。韧性决定了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持久性,它可以衡量这个系统在接受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系统如何应对,也就是说韧性是一种因,持久性是一种果。如果生态系统没有韧性,这个生态系统也不可能有持久性。生态系统的首要目标不是效率最大化,而是通过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来获得持久性。

一个多变的环境会塑造系统的韧性,因为任何一个种群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都会做出响应,这种响应包括启动生理、行为、生态和遗传等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当中,系统储备了自己的韧性能力,这种韧性能力为以后面对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响应奠定了基础。

为此,不要过于追求稳定的环境,恰恰是因为一个多变的环境塑造了系统的韧性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人性基本上是不被塑造的,因为没有变化。当环境在空间和时间越趋于同质化的时候,系统的波动性越小,韧性也就越低。

所以在韧性时代,基于韧性的管理方法,会强调保持选择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强调异质性的必要性。

作者提出,韧性理论,一个持久性的系统,你不需要精准预测未来的能力,你不要总是想着去预测未来,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培养韧性能力,为未来危机的到来做些准备。只要你拥有了韧性能力,无论未来发生任何意想不到的事件,你这个系统就会产生适应性,就能够应对危机。

企业也是一样。作为企业领导者,你很难讲去预测危机,预测危机是非常难的,你只能为危机的到来做些准备,在冬天到来之前准备好棉衣,这就是韧性。你要想提高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就要尝试适应多变的环境,就要塑造这种韧性能力。否则的话,你没有韧性,你很脆弱,外部环境一发生变化,组织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但韧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多变的环境会不断地塑造韧性。韧性不仅仅是让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是推动系统的自我进化。

对韧性的狭义理解,韧性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可以承受多少破坏,以及恢复其原始状态的能力。对韧性的全面理解,韧性则是推动生态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推动生态系统自我进化和演变的能力。

因为一个系统永远不会再回到原来的那种状态,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韧性永远不该被认为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在危机当中能够适应并且不断进化的一种能力。

为此,在韧性时代,对我们人类的挑战是要学会与变化共存和培养应对能力,而不是试图遮挡所有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遮挡不住的,比如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是没有办法遮挡的,你只能适应,只能与变化共存。

图片

韧性时代,适应性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作者对现在的经济学科提出了批评,说现在的经济学科太追求效率至上,太注重成本效益的分析,太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这些传统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在韧性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为此,商界需要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再把大自然视为一种为我所用的资源相反要把大自然视为一种生命力我们人类也不用太骄傲,我们只是物种大军中的一员,不要总是去掌控自然,也不要去掠夺资源,而是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商业界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现在我们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有韧性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够实现韧性增长。

在韧性时代,适应性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对大型企业而言。在工业时代最成功的公司,它们主要是围绕两个点来建立优势,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效率。

这些大型公司追求规模经济,追求效率至上,通过规模和效率建立竞争优势,但在韧性时代这些优势将逐渐消失。因为最成功的公司围绕着规模和效率建立优势,它的前提条件是外部的环境要基本稳定,但是在韧性时代是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越来越难以预测。

这个时候企业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需要将适应性视为新的竞争优势。适应性作为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有很大的挑战,这意味着企业要愿意接受尝试和接受失败,还要避免过分地关注短期收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重振旗鼓,并能够持续地发展。

我个人认为适应性需要企业重塑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组织结构。在工业时代,大企业主要强调垂直整合,通过垂直整合的规模经济取得竞争优势;但是在韧性时代,这种垂直整合的规模经济反而过于僵化和脆弱,难以在一个危机层出不穷的世界当中生存下来。

现在你会发现,大而全的垂直整合模式风险越来越大,而且原来大型企业集权式、官僚式的组织结构限制了企业的适应性能力。所以,要想塑造适应性,企业就要创建去中心化的、流动的甚至相互竞争的组织结构。

这几年我一直聚焦企业如何构建生态系统,我提出生态型企业组织结构是大平台加小团队。小团队在前线比较敏捷,适应性比较强,能够随时根据市场的环境变化快速作出反应,组织后边的部门逐渐演变成平台部门。

图片

韧性时代基础设施的革命和大型企业转型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在韧性时代基础设施的革命。

大家知道基础设施很重要,因为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阶段都和基础设施的革命有关。因为每一次基础革命都体现了维持人类集体社会存在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通讯形式、能源和电力、运输和物流。

在19世纪,蒸汽机驱动印刷和电报,能源是煤炭,运输主要是机车,这三者进行融合,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通信、电力和机动能力,从而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

到了20世纪,集中式的电力、电话、广播和电视、石油、内燃机车整合在一起,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郊区的兴起、全球化以及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创造了基础设施。

现在到了韧性时代,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是三个互联网,也叫三网,第一个是数字化宽带通信互联网,第二个是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的数字化电力互联网,第三个是物流互联网。这三个网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它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影响企业的战略模式。

在韧性时代,大型跨国企业要重新转变自己的角色,因为韧性时代基础设施的特点,从集中式转型分布式更加开放,更加民主。

最近我们也发现不少国家在利用反垄断法,打破数字寡头企业过去的垄断地位,像日本、欧盟对苹果公司这几年的数字平台垄断地位也不断地进行打压,数字寡头企业在韧性时代将面临新的发展困境。

为此,作为工业时代标志的垂直整合的规模经济,正在迅速让位于横向的规模经济。虽然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没有提出“生态经济”这个概念,但我个人认为横向的规模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这种生态经济有利于小型和中型的高科技公司,而不是主导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垂直整合型的跨国公司。

这样一来,在韧性时代,大型跨国公司需要转型。大型跨国公司的新角色主要集中在聚合供应链、协同化任务以及为本地和更灵活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等。

我的研究也发现,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逐渐演变成平台型公司,赋能中小企业。张瑞敏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未来企业只有两种命运,要么生态化,要么被生态化。大型企业构建的是生态系统,中小型企业是融入到生态系统当中,这些都是生态化。

大型企业构建生态系统,赋能专精特新的企业成长;而专精特新的企业聚焦在一个细分市场上,你能够做到非常专业化,做到你的产品、你的解决方案非常领先,你潜入到一个生态系统当中去,这也是一种生态战略。

图片

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

作者提出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特别反对消费主义。有一句话叫拥有的并不一定是你真正需要。消费主义就像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有时候消费行为越多就越痛苦,拥有越多就越被财富所羁绊。我们越是被自己的财产包围,就越是被困在人造物的世界里,越是与世界隔阂起来。过度的消费并不能够提升幸福感。

很多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身体机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一组数据专门对比在森林当中散步和在城市当中散步对身体的不同影响。

研究发现在森林当中散步,它能够让唾液皮质醇,这是一种压力荷尔蒙降低13.4~15.8%,简单地理解就是在森林中散步,比在城市中散步能够让你的压力变得更小。同样是散步,环境不一样压力也不一样,在森林中散步能够让心率降低3.9~6%,比在城市中散步压力还可以下降。

人类要想保持身心健康,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并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幸福,反而更多地体验大自然能够使我们更快乐更健康。人如果经常沉浸在大自然中,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减轻压力,增强自律性,恢复心理健康,培养灵性,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力,激发想象力,加深个人认同感,并激发更强的归属感,而这些都和幸福有关系。

所以,在生活当中人们不要过多地消费,要重新回到自然当中,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这样能够更加增强我们的归属感,而归属感、认同感都和幸福有关系。

作者还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生命意识,重新融入自然。他说人类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是地球上最具韧性的物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有一种与他者产生共情的生物驱动力,就是一种移情或者叫同理心。

亲生命意识,就是移情拥抱和我们同处一个星球的所有生命,不要把自己当成掠夺者,否则气候的变化将把人类和所有其他物种一同带向不可逆转的灾难。只有充满同理心,并且深切地认同我们需要与所有生物一起努力奋斗,才有机会确保我们的未来。

为此,在韧性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亲缘关系,亲生命的移情飞跃是一种主动地、有意识地重新参与,毫无保留地与地球上其他生命一起共生。唯有如此,人类才能重新扎根地球,并重新获得新生命。

最后作者倡导:地球母亲在召唤,我们需要回家我们需要与大自然共生共存。

这本书总体读下来给人感觉非常震撼,就像甘地讲的一句话:地球所提供的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任何人的贪婪。

图片

这三年我的读书心得与推荐的书

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我既写书又读书。

2020年我出版了《组织韧性:如何穿越危机持续增长》。这本书我选了6家成立在40年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其发展的历史当中都经历过多次危机,但是在每一次危机当中不仅复原了,而且获得了持续增长。

2021年我出版了《黑海战略》。黑海战略的本质是生态战略,黑海战略讲的是企业如何构建生态系统,如何把交易用户变成终身用户,为用户创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除了这两本书,我也读了不少书,这里我简单地和大家分享几本。

第一本《韧性社会》。它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高度动荡的环境当中,唯有培养一个系统、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体的韧性,你才能够在危机当中不断地生存下去。

第二本是《生态型组织》。书中提出未来的大型组织要不断构建生态型企业,生态型组织的核心优势,就是要利用生态之间的这种联盟来进行共赢共生。

第三本是《竞争优势》。我重读迈克尔·波特教授这本书,重新思考在数字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第四本是《论大战略》。这本书提出大战略,战略与目标和能力之间的匹配才是大战略,很多企业的战略得不到执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标和能力是脱节的。这本书强调,在战略执行当中,宏大的战略一定是受能力制约的。

第五本是《马奇论管理》。马奇教授是组织理论的创始人,这本书特别强调在模糊性当中怎么样进行创新,人不要试图去把模糊性全部解决掉,模糊性恰恰是创新的源泉。

第六本是《七次转型》。这本书主要是写惠普在历史当中怎么样进行转型,尤其是战略领导力在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本是《战争与和平》。从这本小说中,可以看到战略在决策当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三年,我自己也有一些读书的心得:

第一,在喧嚣中寻找宁静。读书能让你安静下来,在喧嚣当中寻找一份宁静,否则的话一直在喧闹当中,你的内心就很疲惫,读书可以找到这种宁静感。

第二,在危机当中寻找机会。这两年我本人也不断尝试和摸索线上教学,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样能够在线上和大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是寻找一些新的机会。这种数字化的、在线的工作方式,将会变成一种常态化。

第三,在困境当中寻找动力。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过去的三年也被隔离了好几次,时间比较长,如果你把它视为一种困境,的确会被困在一个小房间里边,但是你可以从读书当中找到一些动力。

所以,读书很好,可以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在困境中寻找动力。

Tags: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