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從報表上看,華為很像比美的大4歲的哥哥?
16868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6868,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tw,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從報表上看,華為很像比美的大4歲的哥哥?

從報表上看,華為很像比美的大4歲的哥哥?

什麼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可怕的?不是短期大爆發的企業,而是長期穩健成長的企業。企業經營猶如馬拉松比賽,比的不是誰短期內跑得快,而是誰長期跑得遠。

文:劉步塵

8月30日,美的集團(SZ000333)發布半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426.24億元,同比增長14.60%;凈利潤129.37億元,同比增長19.66%;每股收益1.97元。「營業收入」、「凈利潤」兩項指標在三大白電巨頭半年報中均位居第一。

其中,美的空調報告期內實現營收638.7億元,同比增長27.69%;毛利率30.25%,同比提升1.04%。

統計機構給出的行業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中國空調市場零售量3863萬台,同比增長15.8%;零售額1321億元,同增18.9%。

美的集團給出的解釋是:2018上半年,公司堅持「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三大戰略主軸,聚焦產品力提升,推動精益管理與全價值鏈卓越運營,把握行業消費升級趨勢,持續優化產品結構,以內生增長,構建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競爭能力。上半年,公司整體經營目標順利完成,盈利能力穩固提升,自有資金、渠道庫存等各項指標持續向好,產品品質與口碑持續改善,公司全品類及全球協同的市場競爭優勢進一步穩固。

1

美的上半年19.66%的凈利增長從何而來?

一般而言,企業有兩大利潤來源,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前者謂之掙錢,後者謂之省錢,不管掙錢還是省錢,在財務表現上都是利潤增長。

那麼,美的集團上半年19.66%的凈利潤增長,從哪裡實現的呢?

美的集團給出了答案:六項舉措確保盈利持續增長。

首先是以用戶為中心,創新產品開發,推動產品力穩步提升。

舉個例子:2018上半年,美的集團在產品工業設計方面獲得諸多榮譽,計有9項德國紅點獎、4項美國IDEA獎、20項德國IF獎,折射出美的工業設計能力顯著提升。須知,工業設計被稱為「次核心技術」,是產品核心競爭力爆發的前奏。

其次是堅持研發投入,搭建全球平台,構建敏捷創新的研發體系。

美的集團要求下屬各產業板塊研發投入不得低於當年營收的3.5%,始終堅持以差異化技術驅動產品持續領先;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前瞻性地布局未來產品技術。目前,美的在美國、義大利、德國、印度、新加坡等9個國家設立了20個全球研發中心。

上述兩項舉措可謂之開源。

三是深化渠道變革轉型,提升渠道效率、保持電商穩步發展。

美的集團公告稱,美的不斷深耕旗艦店、蘇寧、國美、區域性連鎖(TOP客戶)、小區域連鎖(VIP客戶)和鄉鎮專賣店6大渠道;大力推進與家裝建材渠道合作,目前已建成6家全屋家電體驗館,搭載全屋設計軟體平台,具備全屋家電銷售能力,可提供場景式的家電套餐和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線上渠道方面,持續以產品和用戶為核心,依託全品類產品優勢、通過自建互聯網大數據平台和京東、天貓等平台達成戰略合作項目,持續深入探索數字化精準營銷模式,完善用戶運營體系,深入洞察挖掘用戶價值和需求,打造更加符合互聯網市場定位,具備行業競爭力的產品。

2018年上半年,美的電商全網銷售規模達250億,同比增長33%。行業佔比超過20%,在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平台均保持家電全品類第一地位。

四是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2.0,全面提升全價值鏈運營效率。

今年以來,美的集團深入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2.0項目,以C2M(客戶定製)為牽引,用軟體系統來驅動業務端到端的拉通,做到全價值鏈的支撐和打通。研發、供應鏈、製造、物流、金融、客戶服務,所有環節均以訂單和數據驅動,進行柔性交付,發揮數字化運營能力。

在產品開發上,推進產品參數化、標準化、模塊化及平台化設計,通過超級BOM的系統落地,用銷售驅動確定平台架構、模塊劃分、推進模塊介面固化與優化。

美的公告稱,持續拓展銷售渠道,穩步推進海外自有品牌業務的增長,2018上半年,美的自有品牌收入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

加快海外電商拓展速度,探索境外多種電商平台和模式,培育新的潛力增長點。在上半年原材料漲價、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東芝家電業務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新品類與渠道拓展,剛性控制非經營性費用等措施,保持了家電業務收入的增長及現金流的有效改善。

上述兩項舉措可謂之節流。

五是創新機器人產品開發,加快推動中國市場機器人業務整合與拓展。

2018上半年,美的與庫卡合資在順德科技園新建機器人生產基地。計划到2024年,美的機器人產能將達到每年75000台;加上現有產能,中國每年機器人產能總數將達到100000台。

庫卡機器人業務持續拓展,今年又獲得大量訂單。比如,廣汽集糰子公司廣汽新能源汽車公司,訂購庫卡工業機器人達數千萬歐元;馬來西亞著名天然礦泉水製造商Spritzer,擴大自動化倉儲設施和生產能力的訂單也下給了庫卡。庫卡還為德國高級汽車製造商提供了靈活生產解決方案,並第三次獲得通用汽車年度最佳供應商獎。

庫卡機器人在美的集團製造體系內亦獲得廣泛應用。目前,美的旗下國內30餘家家電工廠獲得工業自動化提升,機器人使用密度從150台/萬人提升至625台/萬人。

這一舉措亦可視為「開源」措施。

六是深化長期激勵,保障股東權益。

美的稱,2018年公司將繼續推動構建核心管理團隊與公司長期成長價值的責任綁定,進一步完善長期激勵機制,新推出第五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第四期全球合伙人持股計劃及第一期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持續推進公司高層、核心骨幹與公司全體股東利益一致的有效機制。

美的集團整體上市以來,已分紅派現271億,並在2017年度分紅79億,與全體股東共享公司成長。今年美的還推出了A股史上最大回購計劃。

2

 美的集團成長性與華為越來越相似?

近年來,美的集團在研發上向華為學習,研發投入越來也多。但要說美的已具備華為企業屬性,很多人並不認同。

就美的集團近5年來表現出的成長性而言,的確與華為具有相似性。

美的集團2013年整體上市,我們不妨將過去5年半美的和華為的同期業績,在成長性方面對比一下:

2018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426.24億元,同比增長14.60%;凈利潤129.37億元,同比增長19.66%。

2017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凈利潤人民幣475億元,同比增長28.1%。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2419.19億元,同比增長51.35%;實現凈利潤186.11億元,同比增長17.33%;實現歸母凈利潤172.84億元,同比增長17.70%;每股收益2.66元。

2016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4%。美的集團當年實現營收1590億元,同比增長14.88%;實現凈利147億元,同比增長15.56%。

2015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33%。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84億,同比下跌2.28%;歸母凈利潤127億,同比增長21%;每股收益2.99元。

2014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28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7%。美的集團實現收入1416.68億元,同比增長17.11%;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5.02億元,同比增長97.50%。

2013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23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5%,凈利潤210億元,同比增長36.5%。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09.75億元,同比增長17.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3.17億元,同比增長63.15%;每股收益4.33元,同比增長32.82%。

大家看,過去5年美的和華為在「營收增長」和「凈利增長」兩項經營指標上,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事實上,二者還有一項指標亦非常接近,即「凈利率」。

2017年,華為凈利率是7.87%,美的是7.7%;2015年,華為是9.3%,美的是9.2%。2014、2016年兩年,雖互有高低,但都在7.1%和9.7%之間。二者差別較大的一年是2013年,那一年美的集團首次整體上市,當年凈利率只有4.4%,華為是8.8%,正好是美的的兩倍。

細心人可能已經發現,美的集團2017年的營收規模,與華為2013年銷售收入非常接近,美的是2419億元,華為是2390億元,處於同一量級。二者營收規模相差4年。

目前看,2018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預計在2800億元—3000億元之間,而這個數據和2014年華為2882億元的銷售收入也非常接近。營收規模的差距也是4年。

我覺得可以。

當然,二者的凈利潤差距就不止4年了。比如,2013年,華為實現凈利潤210億元,比2017年美的集團186.11億元的凈利潤多出24億元。

還有更大的差距,美的集團和華為的研發投入,以及業已取得的技術地位,差距仍然非常明顯。

3

事實上,美的和華為最明顯的差距不是營收而是研發

在當今中國,大家一說到華為,首先想到的就是「研發」或「技術」。研發與技術,已經成為貼在華為身上最顯著的標籤。

別的不說,2017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897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即使放在全球看,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我們看,過去5年華為研發投入是這樣的:

2017年,研發投入897億元人民幣,占當年銷售收入14.9%。

2016年,研發投入764億元人民幣,占收入14.6%。

2015年,研發投入596億元人民幣,占收入15.1%。

2014年,研發投入408億元人民幣,占收入14.2%。

2013年,研發投入307億元人民幣,占收入12.8%。

研發投入以每年百億的速度遞增。

過去5年,華為研發投入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一直不低於12.8%,最高時沖至15.1%。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占當年企業收入的5%—12%。

目前,美的集團研發投入佔比約為營收的3.5%,從研發投入額到研發投入佔比,均大幅落後於華為。

可能大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華為企業的凈利潤,一直比當年研發投入值低得多。

這是為什麼?

以2017年為例,華為當年凈利潤475億,而研發投入卻高達89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僅有研發投入的一半多。

一般認為,華為凈利率低於研發投入有三大原因:

一是華為研發成本極高。2017年,華為研發投入897億元人民幣,全世界排名第六。

二是華為人力運營成本極高。依據華為2017年報告,當年發生僱員費用1402.85億元,算下來華為員工平均年薪70萬元。在中國,你可能找不到第二個員工平均年薪如此高的企業了。

三是一種護城河策略。一個說法是,高利率容易吸引更多玩家進場,反過來拉低行業整體利潤率,於是,華為索性主動降低行業利潤率,以此構築企業護城河。

2017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是85億元,為媒體報道公開的中國家電企業研發投入最高數據。

依據研發投入不低於當年營收3.5%的鐵律,2018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將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而2008年華為研發投入已突破100億元,領先美的整整10年。

不厭其煩地列舉研發方面的數據,緣於我是一個堅定的技術推崇者。我一向認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來自技術而非營銷。

華為有今天,何嘗不是多年前任正非既已確立「技術立企」基本戰略的結果?

捨得為研發投入是一種魄力,更是一種遠見。長期以來,中國大多數企業寧願為營銷大手筆花錢,也不願意為研發投入。因此,中國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營銷主導型企業層面,難以轉型成為真正有意義上的科技型企業。這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的病根。

我曾經說過,美的集團年研發投入衝上30億美金那一天,將是美的集團技術與產品實現大面積突破的一天。

4

今年營收2800億、凈利潤220億,對美的來說是小CASE?

下半年,美的集團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美的集團公告稱,下半年將重點做好五件事:

一、落實三大戰略主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品創新和效率提升,深入貫徹CDOC方法論、以用戶中心思維,構建產品創新能力和產品領先能力,高效率地向用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二、不斷夯實基礎體系,建立統一的經營語言和經營規則,強化「一個美的,一個體系,一個標準」,發揮協同優勢,做好結果導向的過程管控,持續提升效率。

三、推動國內市場轉型,以用戶為中心提升內銷零售能力,做好產品協同,以終端為中心,不斷推動降庫存、渠道扁平化、提升渠道效率,穩定渠道結構和渠道利益;積極推動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新型營銷方式,改善用戶對美的品牌的認知。

四、加大力度構建數字化企業,繼續完善企業數字化經營方法與運營體系,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美的全價值鏈各個環節,以數字化推動效率提升、價值創造和經營目標的改善。

五、繼續推動東芝業務扭虧及庫卡中國合資公司本土化運營,儘快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2018年,美的集團能否實現營收2800億元+、凈利潤220億元+?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在99%以上。

(本文作者系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

來源:中外管理

Tags:
,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