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平安、華為、騰訊,「深圳三傑」的殊途同歸
17528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7528,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tw,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平安、華為、騰訊,「深圳三傑」的殊途同歸

平安、華為、騰訊,「深圳三傑」的殊途同歸

他們雖然發軔於不同的行業,成立於不同的時間,卻都在近一兩年里迎來巨輪轉向的時刻,並且在智慧城市、科技生態圈裡,相互交鋒與合作。

文/朱曉培

來源:商業與生活(ID:xiaopeizhu8)

「每一個新點子橫掃中國,不論是新時尚、哲學、還是生活方式,中國人均稱它為』熱』。在改革開放頭幾年,中國人患上了『西裝熱』,『薩特熱』,『私人電話熱』。你很難預測某種熱何時、何地發作,還有過後會留下什麼樣的影響。」歐逸文(Evan Osnos)在《野心時代》一書的開頭中寫道。

到今天,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互聯網時代20年,移動互聯網10年,新點子的名稱已經從「熱」變成了「風口」。而每一陣「風」的影響都不一樣。有的轉瞬即逝,比如去年初盛極一時的無人貨架。有的幾十年後還在影響著未來,比如從深圳吹來的這股風。

有人把1979年,稱為深圳元年。在這之前,它只是中國「省尾國角」的一座邊陲小鎮。但「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划了一個圈」後,人們就患上了「深圳熱」,下海的幹部、謀生的打工者、懵懂的畢業生,從全國各地爭相南下。

今天,深圳已經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陣地。有數據統計,中國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深圳佔了300多家,是國內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

根據2018年的財務數據,在深圳的眾多民營企業中,平安集團營收入利潤第一、華為第二、騰訊第三,成為毫無懸念的「深圳三傑」。而最新發布的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則顯示,在最近一年的營收中,平安集團世界排名29,華為排名61,騰訊排名237。

而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雖然發軔於不同的行業,成立於不同的時間,卻都在近一兩年里迎來巨輪轉向的時刻,並且在智慧城市、科技生態圈裡,相互交鋒與合作。

在深圳,最常見的是榕樹。

不同於其他樹種的「獨木不成林」,只要給一棵榕樹苗足夠的時間,它就可以長出一片森林生態。在印度一個叫Acharya Jagadish Chandra Bose 植物園裡,一棵活了250多年的榕樹,現在佔地超過1.5萬平方米的森林。

而過去40年里,深圳無數民營企業發芽生長,由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平安、華為、騰訊便是其中的代表。

1987年10月,複員轉業的任正非籌集了2.1萬元,在深圳灣畔一處雜草叢生的兩間簡易房裡創辦了一間小公司。公司很小,但名字很大,叫華為,主要代理程式控制交換機。

一年後,在深圳蛇口,馬明哲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保險公司,平安集團。

一個是賣程式控制交換機代理的,一個是賣保險的,站在當時望向未來,誰都不會看到兩家公司會有交集。但是,10年後,他們第一次不約而同的進入改革期時,並迎來了互聯網時代。

1998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了89億元。但隨著規模的極速擴張,部門內耗、效率低下等組織管理問題也愈發嚴重。任正非帶領高管團隊考察了朗訊和惠普等巨頭後,希望向IBM學習。

IBM開出了一個「天價」拜師費,20億元,幾乎相當於當時華為利潤一年多的利潤。但任正非推態度堅決,在他推進下,華為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西式改造。

而此時的平安集團,也在轟轟烈烈的進行著一場公司變革。

1997年之前,平安一路高歌猛進,人人臉上洋溢著樂觀的情緒。但馬明哲清楚,如果員工們沒有危機和憂患意識,才是一個公司最大的危機。為此,他引入了麥肯錫,帶領平安進入了3年變革期。

1998年的平安集團全國工作會議上,馬明哲作了「平安第二個十年遠景和戰略」的主題講話,提出了「我們在哪裡?我們要去哪裡?我們應走哪條路?我們如何到達?」4個問題,指出平安要做「國際一流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

在華為、平安進行著公司的第一次大變革時,中國的互聯網時代悄然拉開序幕。此時,一個叫做馬化騰的年輕人,與他的同學張志東創辦註冊了一家公司,「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做已經有公司在做的「QICQ」。

當時的馬化騰並沒有想太多,但是由於已經有公司在做ICQ領域,所以,騰訊不得不終止使用QICQ這個名字,把它改成了「QQ」。

到2000年,隨著QQ人氣大漲,伺服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導致了團隊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對QQ進行運營和投資。作為創業初期的騰訊,因為資金緊張,險些將QQ售賣。

多年以後,華為在通信和移動終端上一路攻城略地,在通信市場,晶元市場,5G標準的制定上佔據了一席之位,而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也已經排名第二。騰訊不但佔穩了中國社交老大的地位,也在B端發力,以數字廣州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進行的如火如荼。而平安集團,則完成了從綜合金融到科技金融的蛻變,把「賦能」作為了下一個10年的遠景。

2018年10月24日凌晨,馬化騰突然在知乎上提了兩個問題:「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而在之前不久,騰訊剛剛宣布了第三次架構調整和戰略升級的轉型方向——「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

今天,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機會就在2B。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曾經拉過一個名單,對比中國與美國的科技公司,發現在美國,Salesforce,Workday,Oracle等2B的公司基本佔據了科技業的一半版圖,但在中國2B的公司卻一直沒有形成氣候。

以騰訊云為主的2B業務,目前是騰訊整個公司層面最看重的一個業務板塊。而騰訊相信自己能做好2B業務,是因為自己有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安全能力等幾個陣地。換句話說,是對技術的不斷投入,才讓騰訊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到來時,有轉換陣地的能力。

而華為能從一個銷售代理公司,成長為移動通訊領域的巨頭,更是離不開對研發能力的投入。

早在1997年在西方聖誕節前一周,任正非帶領團隊訪問了美國休斯公司、IBM公司、貝爾實驗室等後,就對公司的員工表示,「唯有重視研發,才能引導消費」。

在任正非看來,「信息潮的變幻莫測,快速的演變,使一批一批的大企業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業,成長為撐天大樹,大樹又遭雷劈。不斷的生,不斷的亡,這是信息產業的特點。」優秀的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援、成本與質量負責任。

過去20年來,華為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顯示,華為以113.34億歐元名列世界第五,也是榜單前五十里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國公司。而據此推算,華為的科研經費投入佔據了企業2018年營業額的14.7%。

回顧華為、騰訊的成長歷史,會發現它們在從一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並自成生態的過程中,都經歷了數次組織變革,並一直重視對技術研發的投入。

無獨有偶,另一家發源於深圳的巨頭,平安集團的成長路徑與華為、騰訊相差無幾。用平安高管的話說,如果不是用IT技術打通了各個專業公司,平安就仍然只是一家投資了很多金融機構的公司,而不是一個綜合金融集團。

這家業務橫跨保險、銀行、投資,擁有全領域金融牌照的大型綜合金融集團,在數次組織變革中,把「科技」作為了自己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2013年的新春講話中,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更是多次提到「我們面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並提出「我們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金融行業,而是互聯網公司」。

從1988年平安保險創立到1996年,平安的IT建設與其他公司沒什麼區別,以單機和資料庫的簡單應用為主。但1997年引入麥肯錫後,第一次提出了用科技變革體系的思路,即利用IT技術,實現資料庫的集中。2000年7月,金融IT專家嚴日昌又為平安設計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統一的電話中心,這個電話中心設在蘇州,有300名員工,在當時被視為瘋狂之舉。但現在Call Center早已成為金融機構的基本配置。

到了2002年,馬明哲又促成了改造金融流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用IT技術把前台營業廳的大量工作集中在一起,實現標準化和流程化的後台支持和數據運營。後台支持的優勢顯而易見,原本散落在各個區域和客戶經理手中的資源被統一到總部,既加強了管理也實現了深度挖掘利用。

有媒體評價說,不同於一般的金融公司領導人,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是一個地道的「科技迷」。他幾乎比平安絕大多數人先用上微博,最早就用上了微信,也很可能是第一個把黑莓手機的移動應用引入中國金融機構的人。2009年蘋果發布iPad後,馬明哲又要求高管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推行移動辦公,甚至拒絕內部的紙質文件簽字。

從2008年開始,平安IT部門開始實現公司化運作,平安科技成立。2013年,平安主動構建移動互聯、雲、大數據等IT能力,籌建金融大數據平台。2016年,平安啟動業務轉移,將精力投入到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更前沿的科技創新研究。如今,科技已經成為平安的金融中樞神經,全方位賦能金融業務。

去年8月,參加第十二屆中國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論壇的院士專家專程赴騰訊、華為、平安三家企業的總部進行調研,了解深圳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技術和研究成果。

深圳是國家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建設了統一的城市綜合信息數據平台,並實施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海洋、智慧社區等一系列惠民工程。

目前,騰訊智慧城市服務已與全國150多個城市建立了廣泛的合作,涉及智慧城市、警務、交通、醫療、教育、出行、新零售、商圈等多個生活社交場景。華為也已經將智慧城市作為重點業務投入方向之一,華提出了「智慧城市神經系統——城市運營中心」的概念,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與城市場景深度融合。而平安也已經在115個城市中,推進著自己的200多個智慧城市服務。

而在前一年,來自全國各地的25家中小銀行高管50餘人,走進平安銀行、探訪騰訊、問道華為,一起探討了「未來銀行·智慧金融」的課題。

平安銀行在2016年就制定了全面向零售銀行轉型的戰略目標,通過大零售業務創新SAT智能化服務模式,加速打造平安特色的智能化、移動化、專業化的零售銀行。而騰訊金融業務則包括了財付通、理財通、騰訊徵信、通訊與彩票業務以及微黃金等。看起來和金融業務毫不沾邊的華為,其實也有華為企業BG金融系統部。

現在看來,這都是非常有趣的時刻。三家成立於不同時間,從不同行業切入的小公司,在幾十年後,一同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樣本公司,在金融、零售、醫療等行業協同、交鋒。而且,它們都不約而同的把自己定位為平台,提出要「賦能」其他行業。

「各行各業在未來的數字化轉型中,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轉型升級,才是真正的轉型升級。」馬化騰說,「我們並不是搶別人的飯碗,反而給它更好更新的工具,讓他們能做得更好,這裡面有大量的新的創業機會。」

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平安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平台,在金融、健康、車、房、智慧城市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生態圈。因為金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不是為了貸款而貸款,是因為要買車,要買房,想消費,是嵌進生活場景。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平安的董事長馬明哲提到,過去10,平安用科技讓金融業務的競爭力快速提升。現在,平安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任務,未來10年將踐行「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的戰略基調,要通過科技實現對內主營業務的夯實,對外不同圈層的賦能。

「構建生態的出發點是為了全方位、深入場景去服務客戶,同時獲取剛性的流量和入口,提升競爭力,也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服務。在此戰略之下,平安形成了金融、醫療、房產、交通、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持續探索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領域。」陳心穎介紹,現在,整個集團32家公司,其中11家是科技公司,有9.9萬科技人員。

目前,平安在眾多領域也已經展現了自己的技術能力。比如,去年9月份,香港金管局上線了一個支持區塊鏈技術的貿易融資網路,連接了渣打等21家銀行。而平安打敗了埃森哲、R3等公司,成為了它唯一的技術提供商就是平安。

三家公司殊途同歸,依託科技的力量,成長為「深圳三傑」。在當下風雲際會的全球競爭的十字路口,他們的成長中的關鍵時刻,或許為回答中國企業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提供一點參考與借鑒。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