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2 月 曹仰鋒:產業互聯網將重塑新管理
導語: C50+年度輪值主席,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院長曹仰鋒博士,在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聯合多位C50+成員共同發布了《2020年產業互聯網白皮書》,並分享了他對產業互聯網未來發展的解讀和思考。
2020產業互聯網——「五新變革」
《2020年產業互聯網白皮書》提煉了五個維度。我們發現,今年互聯網和產業的融合的時候,企業在不斷重塑自己的使命。因此我們將五個維度命名為,「新使命」、「新引擎」、「新產業」和「新管理」以及「新生態」。
01、新使命
什麼是「新使命」?「連接」這個詞不僅在字面上利於理解,在商業模式上也是這樣。產業互聯網有三個連接力,第一是人人互聯,第二是人物互聯,第三是物物互聯。將「連接」融入到新的商業當中去,連接賦能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互聯網更多是面向B端企業,所以說降本增效依然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這也是產業互聯網能夠幫助傳統企業進行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途徑。還有一點是價值經濟,尤其是對數據的充分挖掘。
亨利·明茨伯格教授講的一點非常好,「我們既要關注大數據,還要關注小數據。」因為小數據的維度非常豐富,對用戶行為的描述也更為深刻。我們發現,在華為近幾年的轉型中,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新的認知。尤其是2018年以來,華為除了賦能很多行業之外,也在賦能轉型後提出新的使命——「連接萬物」。
02、新引擎
第二點是關於產業互聯網新的引擎。2000年至今,依託消費互聯網對管理模式的影響,誕生了諸多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產業互聯網也在極速融入我們商業模式、產業模式、管理模式當中,成為新的引擎。我們發現產業作為「連接器」的作用在不斷被擴大。很多機構預測,2025年有數百億台智能設備會交互,機器與機器之間進行智能的連接。此外,產業也起著「加速器」的作用,傳統產業一旦與產業互聯網融合,便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助力轉型,成為企業轉型的一個「加速器」。
我們選擇了阿里巴巴集團下的新智能製造平台——犀牛,作為一個案例。犀牛的定位是一個產業數字平台,它首先從服裝行業入手,打通從B端到C端的全產業鏈。這是阿里巴巴在踐行「五新戰略」,作為「新製造」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
03、新產業
第三個方面,產業互聯網誕生了一些新的產業,我們叫「新產業」。傳統的產品、傳統的商業模式在與新的技術融合後,可能會誕生一些新的產業。 海爾在2020年開始邁向新的戰略,這個戰略張瑞敏先生定位為「黑海戰略」。很多人說聽過「藍海」和「紅海」,沒有聽說過「黑海」。「黑海」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戰略思考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是在戰略行動上找出差異化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找出一些新的價值點。「黑海戰略」指的是以構建生態系統為核心戰略目標的新戰略模式。張瑞敏先生認為,互聯網時代要從傳統的以產品為核心逐步走向「平台+生態」的模式,因此將它定義為「黑海戰略」。
04、新管理
第四個方面我們觀察到,產業互聯網會重塑新的管理。從管理學一百多年的發展來看,推動整個管理學進步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力量,其中一個便是技術的變革。產業互聯網作為一個技術的綜合,它融入了5G技術,融入了物聯網的技術,融入了區塊鏈的技術,這些對管理都有著很重要的重塑作用。戰略管理、運營管理和組織管理在未來可能都要逐步重塑。 在戰略管理上,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劃分方法。有的人提出「戰略4.0」。1.0是產品,產品核心的策略是性價比最優;2.0是解決方案;3.0是平台戰略,4.0是生態戰略。我認為,未來在企業的整個大生態當中,可能會形成一個架構叫「平台+專業化」企業,或者叫「平台+隱型冠軍」。平台的聚合能力越來越強,在生態系統當中專業化公司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類似德國、北歐的隱形冠軍。
很多企業說,我不想做「隱形冠軍」,沒名不行。「隱形冠軍」的核心不是「隱形」,而是專業化的定位。他們的特點是在戰略上聚焦核心資源,以「一公里寬」、「一百公里深」的戰略邏輯,在某一個細分市場做到全球領先。在這個生態系統當中,專業化定位越明確,就越容易形成價值的連介面。
在運營管理上,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今年很多企業都從線下走到了線上。整個管理模式從傳統的線下變成線上,其實是一個很重大的衝擊。搬到線上以後,傳統管理模式怎麼評估,績效的問題、任務分配的問題等等,都取決於管理任務的顆粒化。
有的人可能會聯想到「泰勒主義」(弗雷德里克·泰羅創造的一套測定時間和研究動作的工作方法),但是這個泰勒主義前面有一個定語叫「數字泰勒主義」。一百多年前,泰勒試圖把任務非常細分。在今天,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傳統的管理對我們來說,不管是績效問題、激勵問題都可能面對著非常大的挑戰,包括組織的「韌性」。「韌性」對企業而言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保持可持續性增長。 「韌性」是在危機當中快速成長,正如丘吉爾所說,你能不能抓住危機帶來的機會。我個人的觀點是,危機對許多企業來說確實不是機遇,而是災難。為什麼?「韌性」的培養是需要「長期主義」和長周期的,機會主義導向的企業不可能有過強的組織韌性。
05、新生態
最後一個是「新生態」的問題。生態這個概念來自於自然系統。很多企業家讀達爾文的著作,他們發現在自然的系統當中,生態中各方資源能夠互利共生,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借鑒。我們發現,互聯網對新生代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如何構建數字化的平台,如何構建數字化的模式以及以數字賦能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成為了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上是我們今年對於產業互聯網的一些思考。歡迎更多的企業家和學者,在未來與我們一同促進產業互聯網對產業的融合,共同探索在物聯網時代的「長期主義」,實現「價值共生」,提高企業的戰鬥力。
註:本文轉自《中國管理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內容僅供參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