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曹仰鋒:觀電影《綠皮書》的管理感悟
17250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7250,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tw,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曹仰鋒:觀電影《綠皮書》的管理感悟

曹仰鋒:觀電影《綠皮書》的管理感悟

上周,和家人一起觀看了電影《綠薄旅友》(又被譯作《綠皮書》),很令人感動,回味無窮,其中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據說這部電影的創意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和美國歷史上的種族歧視有關。故事發生在1962年,一位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計划到美國南部各州巡迴演出,特別聘請白人托尼為司機。他們從紐約出發,一路深入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南部各州,《綠皮書》成了他們的旅行指南。《綠皮書》是一種年度發行的刊物,創刊於1936年,全稱是《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它詳細標註了可以接待黑人的飯店、酒吧、加油站,幫助黑人規避風險。《綠皮書》一直發行到1966年才停刊。

謝利是一位鋼琴藝術家,高超的演奏水平讓他在台上獲得了許多白人的掌聲。但是,回到台下卻被白人們毫不客氣地歧視,甚至有時生命還受到威脅。謝利很有涵養,處處忍讓。相反,托尼脾氣暴躁,常常大打出手,兩人性格上差別巨大,做事原則也是南轅北轍。然而,這對「一黑一白」 的非常旅友卻在旅程中不斷放下各種偏見,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最終成為了終生摯友。

身份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

在一個企業中,身份重要?還是貢獻重要?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很難以回答。事實上,管理者們常常把「身份」看得比「貢獻」更重要,只不過是他們並不願意承認它罷了,因為,這不符合企業所公開倡導的價值觀。

《綠皮書》這部電影反映的是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自然,劇情中有不少關於白人歧視黑人的片段讓人義憤填膺。比如,謝利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一家金碧輝煌的酒店中進行,但是,這家酒店竟然有個規定,黑人不能進入餐廳,這就讓謝利無法用餐。最後,在托尼的建議下,一向溫和的謝利也斷然決定放棄演出,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像這樣的「身份歧視」在企業中也常常存在,有些員工儘管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但是,因為沒有特殊的身份,而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相反,有些人憑藉各種特殊的身份標籤,獲得了特殊待遇。一些有特殊身份的人並沒有太大的貢獻,但是在企業里卻能夠比一般人獲得更多的晉陞機會,獲得更高的待遇和報酬。

在企業管理中,身份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但是,要想去掉這種因身份不同而帶來的「不平等」並不容易,管理者應該致力於通過制度的設計避免這一「不平等」,回歸貢獻導向,而不是身份導向。在管理中,因身份造成的「不平等」會給企業的績效文化造成極大的破壞,它會讓一切美好的文化宣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責任與愛心是最根本的驅動力

我們行動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尤其是,當我們去做自己內心並不情願的事情時,什麼力量讓我們做出了選擇?

《綠皮書》影射的是美國歷史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儘管奴隸制被廢除,但是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通過了以種族隔離為目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等系列法案,各州普遍將黑人和白人從空間上分割開來,並稱之為 「隔離但平等」。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種族隔離的法律基礎,但在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仍然根深蒂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白人給黑人當司機,服務黑人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儘管托尼在電影中只是紐約市的一個夜總會的保安,但是,因為他是個白人,也看不起黑人。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兩個墨西哥工人到托尼家裡做工,托尼的太太讓兩人喝水,托尼在工人走後,就把兩個人用的玻璃杯子直接扔進了垃圾桶里,可見其內心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托尼大字不識一個,初次見到謝利,還把謝利博士(Doctor)誤當成了醫生(Doctor)。後來給妻子寫信,把親愛的(Dear)寫成鹿(Deer)!就是這麼一位社會地位卑微的人,他從內心深處也是看不起謝利這位黑人藝術家博士的,但為什麼托尼最後甘願做了謝利的司機,因為,托尼所在的夜總會關門了,他需要錢養活家庭。儘管,在外人面前,托尼粗俗好鬥,但是,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妻子,還有兩個兒子,對家庭很有責任心。為了贏取50美元,竟然與人比賽,一口氣吃了26個漢堡。回家後,妻子表揚他幹得不錯,有錢可以交一個月房租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選擇都是無奈的,不可能事事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也沒有無條件的自由選擇,許多自由都是「責任下的自由」。愛和責任心是強大的驅動力量,它讓人們常常挑戰自我,做出有責任的選擇和行動。

掌聲的背後是孤獨

電影中的謝利演技超凡,每一次演出都會得到熱烈的掌聲,但是,下台後,他卻是一個孤獨者。電影中有一段對白讓人感受到藝術家的孤獨和凄涼。謝利對托尼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我在台上表演時,白人給我熱烈鼓掌,以顯示他們很有藝術欣賞力,但是,他們只是欣賞我的演奏,並不能平等對待我。而我在黑人的眼裡,也是一個另類」。

在電影的結尾,當謝利的僕人回家過聖誕節時,諾大、豪華的房間里只剩下謝利孤獨一人,這時,不免讓人感到心酸。做為一名出色的鋼琴家,謝利不知經歷了多少孤獨,不僅僅是身份上的孤獨,也有生活上的孤獨,家庭里的孤獨。

生活常常就是這樣,一個人得到的掌聲越多,掌聲背後的孤獨感可能越強。也可能正是因為忍受了孤獨,創造了一個人的輝煌成就。盧梭的作品《一個孤獨者的思想散步》正是這些孤獨者的最佳寫照。

Tags: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