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曹仰鋒 | 普惠式領導力:讓生態繁榮
16508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6508,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tw,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曹仰鋒 | 普惠式領導力:讓生態繁榮

曹仰鋒 | 普惠式領導力:讓生態繁榮

傳統的領導力致力於打造一個繁榮昌盛的企業,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對於一個採用生態戰略的領導者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有時,公司繁榮未必生態繁榮,這是兩回事。如果一個公司的繁榮建立在其他公司利益受損的基礎上,生態不僅不會繁榮,反而會萎縮。

自我繁榮,還是生態繁榮?這是兩種不同的競爭邏輯,也會催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導力模式。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關於競爭外部性的問題,它和生態系統的共贏機制密切相關。

近代英國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經濟外部性」這一概念,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活動對其他人或其他企業產生的外部影響,這種影響並不是在有關各方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更確切地說,外部經濟效果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產生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很難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外部性分為兩種: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前者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後者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舉一個例子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經濟外部性」。比如,張三喜歡抽煙,因抽煙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則是一種負外部性,污染的空氣對不抽煙的人造成不利的影響,然而,張三卻並未為他所製造的負外部性付出代價。

傳統的市場競爭理論將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設為基本目標,公司的目標是努力擴張,獲取利潤,同時把所有的外部性都拋給他人,藉此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打擊了其他競爭對手。這種競爭框架下的領導力模式以自我為中心,將企業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設為根本目標,將追求公司自身的繁榮作為奮鬥的方向。

生態系統的戰略邏輯則不同,儘管這種戰略邏輯認為系統內個體組織的繁榮是重要的,但這不是最終目標,追求生態系統的整體繁榮才是根本目標。

2018年1月16日,我到北京參加了阿里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新經濟智庫大會」,見證了阿里研究院對未來「數字經濟體」的暢想。阿里巴巴早已不只是一個電子商務的平台,而是正在逐步演變成一個巨大的數字經濟體,它的定位是成為全球通用的商業基礎設施,為實體企業有效賦能,成為世界經濟變革的關鍵推動者。

阿里巴巴所倡導的數字經濟體是一個巨大的商業生態系統,這一概念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企業的業務範疇,顛覆了傳統的競爭邏輯。數字經濟體是互惠前提下的合作產物,「深化合作、增強互惠」是核心原則。阿里巴巴正在從產業、組織、價值觀和領導力等多方面進行重構,以使自己真正成為「數字經濟體」。

數字經濟體不同於傳統工業經濟時代中的巨型企業,不能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它的戰略邏輯是以「普惠利他」的原則來構建「命運共同體」。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認為人類已經進入到「普惠式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全球化不再服務於少數國家和少數跨國公司,而要服務更多小國家、小企業甚至小人物。阿里巴巴始終「相信小的偉大」,這也是數字經濟體的典型特徵,人人都有平等的數字權利,基於這一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最低的成本連接世界。這帶來的不僅是經濟變革,更是社會變革,數字經濟體將引領世界進入更平衡、包容和公正的新時代。

不僅僅是阿里巴巴,海爾、華為、騰訊、蘋果、谷歌、IBM、亞馬遜都在構建數字經濟體,它們正在引領管理4.0時代企業的轉型與變革,未來,傳統的巨型企業需要向「普惠式生態化」的組織轉型,而中小型企業則需要選擇一個與自身業務一致的生態系統,融入進去,和生態一起繁榮,這不僅考驗的是領導者的戰略判斷力,更需要領導者們重塑領導力。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