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 | Large Image
599
paged,page-template,page-template-blog-large-image,page-template-blog-large-image-php,page,page-id-599,page-child,parent-pageid-1815,paged-18,page-paged-18,qode-quick-links-1.0,zh,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Large Image

2019年6月29日,曹仰锋博士最新著作《第四次管理革命》新书发布会暨“第四次管理革命•构建全球创业创新生态”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科技园召开,该书是继《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之后,曹仰锋博士出版的又一聚焦于企业战略转型的作品。 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大科技园、中关村创业大街共同举办。此次还得到了北大校友会、北大企业家俱乐部、北大MBA校友会、中公教育集团、Plug and Play(中国)以及中信书店的大力支持。北创营在线直播平台进行全程直播,京东直播独家公开,后期将在营创学院、爱奇艺财经频道同步回放。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曹仰锋博士,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北大科技园总裁陈庚,北大创业训练营CEO王健,Plug and Play (中国)公司合伙人、CEO徐洁平。北大科技园总裁陈庚先生致开场辞。各位嘉宾就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之道展开了激烈讨论。 曹仰锋博士以“管理4.0:转型战略与价值共生”为题做了演讲。他把管理学从1901年到今天走过的百年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精益管理以及价值共生。曹仰锋博士认为管理模式没有好坏之分,管理模式只能用“有效性”进行衡量,凡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管理模式就是有效的管理模式。第四次管理革命将给企业的战略、组织等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未来的组织结构将会逐渐演化成强后台、大中台、小前台的形式。曹仰锋博士发现在第四次管理革命时代,世界级企业的转型方向是构建生生不息的平台生态系统,他将企业的战略转型路径提炼为“V+模式”。最后,曹仰锋博士强调“不确定性”是创新的主要源泉,“持续性”和“纪律性”是企业转型的核心能力。 李永新董事长继续以“不确定性”的创新源泉,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中公教育集团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李永新强调在管理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对于产品的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的精神;对于员工的管理,需要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本管理;对于企业的流程管理,需要的是精益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就应该追求以价值共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但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有一个问题导向的思维,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工作就是最务实的管理。 徐洁平先生表示很多创新来源于一种偶然,但是偶然发生在一定的概率之中。徐洁平用一系列的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创业创新的优势,强调现在的中国拥有很好的创新潜力和创业环境,同时中国还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许多世界知名企业愿意把中国作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沃土。徐洁平表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前三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特别是第三年,并奉劝各位初创者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初衷,努力的度过生存期阶段的前三年。 王健先生介绍了北大创业训练营的基本情况,强调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核心项目,自创办至今已完成了138期创业特训班,汇聚400+名导师,通过各种方式扶持、培养了50+万名创业青年,其中,深度服务12000+创业项目;同时,在北京、天津、青岛、苏州、扬州、珠海、大连、厦门、宁波、拉萨等地建设了16个分支机构,其中有8家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当地“十佳众创空间”,全力打造“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业投资+产业加速”于一体的创新孵化模式;目前,北创营已经发展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开放式创新与创业扶持平台”。 最后,曹仰锋博士主持了圆桌对话,五位嘉宾一致认为,创新的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企业领导者需要拥抱不确定性,并寻找确定性。...

 在国内制造业品牌意识觉醒的大趋势下,时尚意外地为李宁提供了一个提升品牌力的捷径 作者 | Drizzie 商业史无数次地证明,企业的复兴总是必然与巧合的共同产物。没有人知道什么会成为你的机会,但一家公司的命运却可能被不经意的决策深刻改变。 当我们在看国内运动品牌李宁的快速翻盘时,这一点似乎再一次被印证。不到两年时间内,一度陷入低谷的李宁突然打开了局面,将一个年轻化、时尚化、品牌内核清晰的运动品牌赫然摆在公众面前,震撼并更新着人们对品牌的旧有认知。去年,李宁公司营收距离上一次巅峰,时隔8年首破百亿,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8%至105.11亿元,毛利率为48.1%,净利润同比大涨39%至7.15亿元。 如果要为这一系列变化追溯一个起点,那么去年2月,李宁首次登上纽约时装周无疑是李宁品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实际上,李宁进军时尚最初也出于偶然。去年年初,李宁在天猫纽约中国日邀请的契机下,登上纽约时装周,却意外获得出色反响。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当时表示,“还是低估了用户的热情,秀刚走完仅1分钟很多产品在天猫就宣告售罄。” 紧接着,去年6月的巴黎男装周和今年2月纽约时装周都出现了李宁的身影。人们甚至来不及发问,一个专业运动品牌为何突然对进军时尚如此上心,便意识到时尚已经成为当今人们谈论李宁时不可忽略的关键词。 “一炮打响”自然非常重要,但持续的努力才更关乎成果。今年3月,李宁在上海举办时尚线2019秋冬产品发布活动时,首次提出李宁时尚线的概念,明确了以运动时尚风格瞄准中高端市场的产品线定位。这也意味着,李宁的时尚战略将从一次偶然的试水,发展为可持续的生意。 在刚刚过去的周六,李宁在巴黎男装周发布了最新的2020春夏系列。这场秀意义非凡,不仅是品牌二度在巴黎办秀,也是李宁正式确立李宁时尚线之后的首次亮相。同时,2020年是李宁品牌创立30周年,该系列也是李宁时尚线对即将到来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致敬表达。 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线,李宁时尚线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方面自然也厘清了新的逻辑。在这一季中,李宁从乒乓球等运动中汲取灵感,以中国国球作为服饰系列设计的切入点和图案元素,全系列以绿、蓝、黄、粉等具有活力的颜色为主,重点围绕着运动Polo衫和品牌核心的鞋履款式进行开发。 图为李宁2020春夏系列,主要从乒乓球等运动中吸取灵感,巧妙融合了复古和未来感 不同于往季对“中国李宁”标语的强调,新系列的表达更加内敛。一体织方式的球拍图形、源自1984年夏季奥运会李宁先生比赛编号数字11等元素的应用,为款式简洁的运动服饰增添了细节与内容。 而在包括秀场选址、空间设计、秀场音乐等时装秀的立体表现方面,新系列呈现的构思相较于此前也更立体全面,例如秀址选定在巴黎Lycee Turgot中学,将空间打造为一个校园篮球场,秀场音乐则由90年代嘻哈、反差感爵士乐以及中文人声混音而成。这均可被视为李宁时尚线进一步适应全球时尚行业既有系统的努力。 左起李宁集团执行董事&非凡中国体育CEO李麒麟、蔡程昱、阿云嘎、品牌创始人李宁先生 图为李宁2020春夏鞋履系列,沿用了标志性的面料和经典的多重大底设计 如果说去年最初亮相的李宁时尚线还是一个用多种元素包装的、符号化的表层尝试,那么今时今日的李宁时尚线则真正开始探入服饰文化,用时尚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除了设计方面的进展,李宁时尚线在整体规划上进行了新的布局。此次大秀前夕,李宁时尚线总经理李刚向时尚头条网首次披露了新产品线成立后的定位及扩张计划。他表示,在设计团队方面,包括此次的四次时装周系列都是由品牌不同产品线抽调的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完成,作为跟常规业务不同的独立项目。但是之后,李宁时尚线将从设计、产品、商品到销售都将由独立团队运作。 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新的李宁时尚线将在品牌运作方式上更加接近于设计师品牌。“我们以大公司作为背景,但运作方法还是更像设计师品牌,以个性化为主。”李刚向时尚头条网表示,现在资讯发达,年轻人对潮牌更加了解,在这个情况下李宁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运动时尚,而是要探索背后的文化背景。设计师品牌和高级的商业品牌都有自己的态度和产品文化,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仅仅像过去模仿快时尚是不行的。 在此次发布2020春夏系列的同时,李宁时尚线在巴黎开设showroom,精选系列的部分优质款式面向海外零售商订货。此前李宁时尚线已成功入驻连卡佛等中国本土零售商,本季又与三十余个高端买手店及精选球鞋店进行订货,包括KITH、SSENSE、LN-CC、Slam Jam、END Clothing、Oki-Ni和Selfridges等。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香港股东大会后,公司指出业务依然主要聚焦中国市场,并且面向海外的高端渠道是以往李宁从未开拓的新战场。但李刚指出,全世界时尚产业最前沿的依然是巴黎、伦敦、米兰和纽约。李宁时尚线需要在这些顶级城市更多地展现和推广自己的品牌。 2020春夏系列以“行”为主题,以宽阔视野逐步融入国际话语和市场体系 “目前品牌选择的海外客户数量不会太多,只会选择行业最顶尖的客户,他们短期可能不会给品牌带来太多收入,国内1家专卖店的销售可能与国外几十家集合店的销售额相当,但这些买手店渠道能够为李宁提供良好的宣传。因此,海外市场前期以市场营销为主,后期逐渐贡献一定销售量,并且探索一些经验,品牌不排除未来在海外有更多布局。” 很显然,对于时尚业务而言,试水海外市场与登陆国际时装周一样,其目的不是“墙里开花墙内香”,而是真正融入国际话语和市场体系,打破思维,不做趋势的跟随者,主动开启全球化时代的对话。今年3月中旬,李宁还带着以“行”为题的 19 秋冬系列登陆日本东京涩谷的第6届atmos con,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 不过在实际销售方面,李宁时尚线依然倚重国内市场。从去年8月份开始,集团为时尚线开设了一个新的渠道,暂定名为中国李宁时尚店,至今全国已开设60余家,店铺面积为150平米左右,主要分布在一线和个别二线城市的顶级商圈,例如北京三里屯和SKP等,上海的环贸iapm和港汇也计划开业。 李刚透露,中国李宁时尚店一般开设购物中心的在休闲潮流楼层而不是运动楼层,与adidas三叶草、FILA、国际休闲品牌如Calvin Klein等毗邻,价位段比之前李宁的定价要高。李刚认为,如果品牌和产品力足够,李宁时尚线的定价还有提升空间。 据悉,中国李宁时尚店数量在2018年全年开了20余家店,今年计划开店100家,总数达到120家左右。尽管目前此类店铺还未对集团销售额有显著贡献,但内部数据显示,该店铺单店盈利能力非常强,且货品强势,终端流水折扣达到九折以上。 据内部数据显示,目前经销商对中国李宁时尚店的店铺申请已远远多于100家,无论是商场还是经销商都十分愿意开设中国李宁时尚店。从整体来看,李宁集团道跟随品牌升级而升级,低端渠道不断被淘汰。近来为了品牌升级,李宁集团也开始将以往开在三四线城市的大型综合店铺大量开在一二线城市,这些店铺通常是500平米以上的涵盖所有产品类别的综合店。 有分析师曾对受李宁时尚化影响的渠道策略提出质疑,认为时尚化将品牌局限在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租金贵、空间有限,存在发展的天花板。李刚则回应称,现在品牌不追求店的规模和数量,而是在正确的位置上推出正确的产品卖给正确的消费者,就能有好的效益。“我们开的店都在最核心的商圈,租金成本很大。虽然运营成本很高,但经销商和李宁依然赚钱,因为只要产品和品牌对路,贵的地方意味着更好更高质量的客流,销售额反而更高。” 事实上,自2014年创始人回归品牌后,李宁一直在致力于经营效率的提升。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李宁一季度同店销售录得10%至20%中段增长。公司首席财务官曾华锋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在第一季度是关了约30间低效亏损门店,但按季也扩张了约100间,会继续专注店铺效率发展,李宁则称,公司未来在线上、线下均会融合发展。 对于大胆实验的李宁时尚线而言,其对于线上与线下的渠道布局也开始向多种形态延展。早前品牌表示,李宁时尚线将在国内线上线下发售,包括开设李宁时尚独立店、在李宁全品类旗舰店同步销售部分时尚线产品、进驻国内多品牌集合买手店,同时开设天猫李宁时尚旗舰店以及入驻YOHO!BUY有货、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其中,线上已经成为集团重要的战略布局,李刚表示,“作为一个整体很重要的销售渠道,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创造内容去做营销,线上是最快进行商业反应的平台。” 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渗透在全集团的发展上,又集中体现在更迭周期更快的李宁时尚线上。 大货领域运动生活类这种基础品类原来传统的开发周期从产品创意到上市耗时18个月,这个周期对专业运动和科技功能很强的品牌尚可接受,但对于时尚类的品牌则太长,时尚类通常为3至6个月,快时尚更快。但开发时间短势必对供应链的要求比较高。过去供应链一直是李宁的短板,品牌以外包加工为主,这就使得产品不能完全按照品牌意愿生产。特别是在李宁进军时尚业务后,品牌对设计和供应链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今年,李宁集团投资的广西供应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有着悠久代工历史的李宁迎来“自建工厂”时代,预计产能会在未来2到3年逐步释放,未来可以提供30%的鞋类自产。品牌也开始自建工厂和自建小型的版房,可以小批量地做样衣和项目,大大提升生产速度,更重要的是将核心能力慢慢沉淀在李宁体系内 ,提升自有供应链管理和研发技术知识应用的能力。 品牌基础的夯实无疑为品牌力的提升提供了更扎实的背书,使得李宁区别于许多一时兴起的“国潮”品牌。李刚认为,国潮更多是出于情怀,但最终一切还是要归于产品本身。宣传做得再好,如果产品拿不出手消费者不会买单也不行。 公众的意识往往是滞后的。当人们开始注意到时尚化的李宁时,实际上改变早已酝酿,甚至是发生。种种迹象表明,李宁时尚线正在变得更快更时尚,但绝不希望成为快时尚。李宁时尚线在最新系列的官方新闻稿中写道,“作为专业的综合体育用品公司,李宁从丰富的运动项目和产品品类中,以溯源的手法和融合的心态,将李宁品牌的运动DNA和潮流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当代质感和品牌个性的服饰产品系列。” 这几乎确立了李宁为发展时尚系列所确立的方法论,而这样清晰的方法论对于李宁的跨界行为而言非常重要。作为一个专业运动背景的时尚行业“外来者”,李宁的时尚化早前便面临着来自各界的猜测甚至质疑。有分析称李宁最终的野心成为一个时尚品牌,而这或意味着品牌放弃多年来打下的扎实专业运动根基。 特别是在运动品牌如何平衡专业运动和时尚化成为行业焦点时,不仅是李宁,因Stan Smith小白鞋和Yeezy椰子鞋攻占时尚界的adidas也受到业界的质疑。为此,adidas CEO Kasper Rorsted今年不得不向外界回应adidas对专业运动品牌定位的坚持。 不过,现在随着李宁时尚线的推出,集团对时尚业务的布局也相对清晰,那就是不是集团层面的全盘时尚化,而是在坚持专业运动定位为核心的同时,将时尚作为独立业务进行发展。这样一来,偏离轨道的质疑也便逐渐被打消。 李刚对时尚头条网表示,“我们通过做时尚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适合李宁的发展方向,同时希望通过做时尚为其他品类如篮球、跑步等积累经验。以时尚作为突破口,最终目的是希望所有的产品线都能发展起来。” 换言之,时尚的战略作用,就是作为杠杆来撬动整个集团的发展。但这仍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宁与多数国内商业品牌一样,品牌意识相对薄弱,以批发为主的销售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品牌定位和导向。这一点在新的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在国内制造业品牌意识觉醒的大趋势下,时尚意外地为李宁提供了一个提升品牌力的捷径,让李宁相较于同业竞争者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先天不足的品牌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打造,众多国内制造业巨头尽管手握供应链和销售渠道资源,却依然受困于无法树立现代化的品牌形象。 李宁街头篮球系列BADFIVE主设计师陈李杰曾对懒熊体育表示,李宁时尚线是要通过时装周“让李宁重新回到代表身份、高端品质、潮流时尚的品牌形象,这是一次品牌回归。” 一个企业的复兴往往涉及运营层面的诸多问题,时尚布局还未成为业绩功臣,但是这一契机却能够让李宁公司诸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被更多人看到。李宁本人此前也表示,他在意的不是运动时尚产品能带来多少销售,而是这些获得大家肯定的运动时尚产品背后,所展示出的李宁公司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新能力。 现在看来,李宁时尚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是两点。首先,李宁是运动品牌,李宁在运动时尚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目标。第二是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并以创始人李宁的品牌故事为核心资产。李刚称,“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客户在这两年突然对李宁有很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中没有和李宁类似的竞争品牌。” 对于李宁而言,它所尝试的方向没有任何参照物。与最大竞争对手安踏体育旗下的FILA相比,李宁时尚线的时尚野心要更强烈。与Nike、adidas等品牌相比,李宁时尚线在品牌价值和身份认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李宁时尚线的集团化背景和运动根基又使其区别于独立运营的设计师品牌。 从集团层面上看,李宁也显得十分特立独行,以“单品牌多品类”为目标,专心李宁品牌自身发展。去年以来,安踏吞下亚玛芬体育,特步收购韩国K-Swiss时,李宁成为在国内体育三巨头中唯一没有开启收购策略的公司。 过去一两年间,人们对李宁最大的好奇在于,为何外部人看来没有太大变化的核心团队能够使公司出现近乎颠覆性的变化。李刚的解释是,过去李宁将自身定位低于Nike、adidas,但现在品牌打开了天花板,目标就是做世界一流的运动品牌,认为品牌不能仅跟Nike、adidas一样,甚至于在某些方面比这些品牌做得更好。 “最大的变化是打开了心智,改变了思路。最难的就是改变人的思维,整个公司从产品、品牌、渠道、销售到供应链等所有部门都在逐渐打开心智。”一次仓促的决定,却意外开启了一条绝无仅有的新路径。当即将步入30周年的李宁下决心走一条他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时,也意味着品牌正在变得更加自信。 *Yohanna对本文亦有贡献...

2019年5月17日上午,金蝶国际软件创始人徐少春,《第四次管理革命》作者、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曹仰锋,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纪纲,齐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总裁读书会》的录制现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阐释了不一样的管理哲学。 本次《总裁读书会》徐少春先生力推的书籍,正是曹仰锋博士5月份出版的新书《第四次管理革命》。这也是曹仰锋博士自新书出版以来,第一次公开亮相新书推荐会的现场,可谓是意义重大。节目中三位嘉宾就第四次管理革命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徐少春先生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管理学经过一百年多年的演变,经历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第一次管理革命——科学管理;以马斯洛为代表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人本管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第三次管理革命——精益管理模式;现在的企业即将迎来第四次管理革命——价值共生。曹仰锋博士的《第四次管理革命》穿越管理百年,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四次管理革命的管理理论,而且也为应对时代挑战的管理实践者们提供了方法论与解决方案。徐少春先生还将书中的“V+”模式与自己提出的21世纪管理模式“心+”相结合,讲述了“心”、“道”、“德”、“失”的管理哲学。 曹仰锋博士表示《第四次管理革命》中选择了6家世界级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发现这6家世界级企业都把“价值共生”视为物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指南针”。因此提出了“价值 +”模式(即“Value+”模式,简称为“V+”模式)。本书的核心内容。“V+”模式包括一个中心、三个维度,一个中心是指以价值共生为中心,三个维度是指战略生态、平台赋能和价值共创,每个维度聚焦于价值共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中,“战略生态”回答的问题是创造什么价值,“平台赋能”回答的问题是能不能创造价值,“价值共创”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价值。 纪纲先生则表示第四次管理革命正在动态化重塑市场边界、需求形态、竞争格局,所带来的管理体系迭代要求比之前任何时代都要复杂。曹老师从共享、共融、共生、共赢的新商业文明与逻辑视角,在这本书中系统阐述与解构了未来管理变革的方向、原则、形态、内容甚至规则,让人很受启发,是其继《海尔转型:人人都是 CEO》后又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引领性的力作! 三位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的管理理论应该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第四次管理革命》这本书将成为指导企业未来转型的理论依据。节目期间气氛活跃,现场读者与三位嘉宾思维碰撞,不断擦出知识的火花。...

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网约车、外卖、慕课……今天,你我的生活,已全面被数字化了,迎来前所未有的便捷。而这,主要是“互联网+”在消费端、在第三产业领域的生动应用,即“消费互联网”。 反观另一侧,在供给端、在第一、第二产业领域,数字化进程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换言之,“互联网+”作为新动能,在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旧动能、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即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已经有怎么样的表现?未来又将呈现何种发现趋势? 其实,在发展产业互联网上,国家政策已做出明确的顶层设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怎么理解“智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痛点?下一步着力点在哪?日前,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腾讯研究院主办的“产业互联网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19年国家数字竞争力系列论坛上,与会政、产、学、研界人士聚焦有关议题,把脉数字经济的发展脉搏。 无实证,不研究。调研数据有助于认知现状、决策长远。产业互联网的上位范畴数字经济的发展基本面怎样? 先看产业体量。腾讯研究院出品的《数字中国指数2019》显示,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28%上升至33.22%。数字中国分为四个指数: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和数字政务,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并且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发展数字工业要抓住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两方面因素,因为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使能技术和基础设施,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推进了工业互联网的成长。 再看产业竞争力。会上,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共享、数字资源使用、数字安全保障、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服务民生、数字国际贸易、数字驱动创新、数字服务管理、数字市场环境等十个要素展开,构建了一套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国际比较的国家数字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以81.42分位列世界第二,在数字国际贸易要素上有突出表现,但与第一名仍有差距,需要在各要素继续发力以期实现弯道超车。 对此,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表示,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已经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特别是腾讯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地能助力互联网以外的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的转型。腾讯研究院持续做了五年的数字中国的指数,通过腾讯、滴滴、美团、携程、大众点评、猫眼、拼多多的数据,来度量中国的区域发展的情况,反应这一数字化进程的脉动。 诚如业界实践所展现的一样,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当我们在谈论产业互联网时,究竟在谈什么?对标先进,立足当下,又有哪些短板需要补上? “产业互联网既是每一个产业发展、进步甚至生存的必需,同时它又是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用户的全面在线化和网络效应的广泛扩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一种全面自动、数据自动的可能性之后,才形成的必然趋势。”物美创始人、多点董事长张文中说,无论是生产企业、零售企业还是服务企业,都需要适应这一趋势。而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连接,这种一体化特性,都会使在线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功能得到几倍、十倍、百倍的壮大,所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要的机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产业互联网作为科技创新乃至综合创新的重大成果,革命性的改变了产业发展的环节和支撑条件,给产业的拓展、优化和提升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产业互联网大大拓展了生产要素的弹性,大大降低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它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和市场服务的精准性,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的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于管理层面而言,它大大的弱化了对管理者管理服务的依赖,又优化了管理者管理服务的手段,双向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效果。 同样,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也看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放大效应,他指出,现在很多企业陷入了“互联网焦虑”,但应该看到互联网是基础产业,应该运用到其他产业上去;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新动能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将帮助中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士认为,产业互联网起步不凡,前景看好,但仍需夯基垒台,做好底层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夯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的支撑,积极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数据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动两个融合,包括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与城乡区域的融合发展。此外,还应要探索建立促进融合发展的开发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信用维护、贸易促进、安全保障等法律法规体系。”范恒山说。...

导语 工业互联网带来了管理思维、管理方式的变革,工业时代的管理正在终结!那么,工业互联网引发了怎样的管理变革呢?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从管“人”到管“物”;从控制到赋能;微笑曲线从“U形”到“抛物线形”; 从重视“市场推广”到重视“工业信用”。 文 / 王玮、杜书升、曹溪 工业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其宗旨就是重构全球工业,激发全球生产力。工业互联网引发的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宏观上,体现为国家产能布局与外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观上,解决地区产能调整与协作能力,以及外部资源获取、整合与交易的问题;微观上,重点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和外部信息交互,以及及时性与准确性的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逻辑,不同的指导理论,最终催化的结果也不同。工业互联网为什么会颠覆现在的管理模式?原因就在于时代在变,我们的商业模式必须随之改变。具体而言,工业互联网引发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管理变革之一:从管“人”到管“物” 在工业社会中,企业面对的环境相对简单稳定,生产采用大机器流水线运作方式,生产的产品单一化、标准化,顾客的需求被动适应。企业实行层级式的官僚机构,企业管理者更多关注计划和控制,追求的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业互联网下企业的生产模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依靠人的生产制造模式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虽然现有的机器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还不太高,但“机器替代人”的生产模式和场景将会越来越多。管理实践将逐渐由管“人”逐渐过渡到管“物”,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将前所未有地得以释放。随着产品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不再取决对人的科学管理,而更多通过生产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运行效率来实现,对生产工具——设备、设施的管理(即管“物”)将成为管理的必然。不同于工业时代的人越来越像机器,物联网时代的机器则会越来越像人,像人一样去学习。 工业的核心是人与设备。随着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参与不断减少,因此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工业4.0时代对“物”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设备不仅仅具备自动化,还应具备感知外部环境和自身变化的自省能力,与其他设备进行交流、比较和配合的自协调能力,根据自身运行状态和活动目标进行诊断和优化的自认知能力,以及按照分析结果通过控制器自动调节运行状态的自重构能力。因此,具备多种能力的设备对“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也将实现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物”的管理。 管理变革之二:从控制到赋能 传统企业的组织运营是金字塔层级结构,层次多,权力距离大,上下级沟通不畅,容易滋生等级官僚作风,束缚了员工的创造力和行动力,不利于企业有效灵活地应对外部多变的市场环境。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要求管理者下放管理权限,建立分权的决策和参与制度,给员工更多自主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能,激发员工的主动行为自发为组织做贡献,成为管理的新方向。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将从产品竞争升级为生态体系的竞争。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构建一个生态,要么成为生态圈里的一员。工业时代的管理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越来越无能为力,工业时代的管理正在终结。管理需要在物联网时代提供新的范式,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物联网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崛起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整个组织管理需要转型。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和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新范式需要的是赋能,而不是控制。管理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作出改变。 日前广受关注的海尔“人单合一”组织方式,信息技术赋能功不可没。赋能包括心理赋能和组织赋能。心理赋能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基于员工对工作角色感知的心理动机结构。组织赋能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组织、领导和经理人的干预以及实践,达到激发员工个人动机的目的。组织赋能只有被员工感知到才能真正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信息技术赋能指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个人或组织获得了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实现了过去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赋能与传统的授权不同。首先,赋能所提及的“能”不仅是权力还包括能力;而授权仅局限于职权,是基于对人的控制和管理的视角。其次,赋能的过程不仅是将“能”下放,还包括创造性地增加总体的“能”;而授权仅仅是将总体权力在可控范围内的分散。因此,赋能是不同于传统授权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工业互联网使得海量数据可被获得。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工业大数据已成为与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同样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开始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信息技术时代,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实现价值回归的大数据时代。工业大数据具有对今天的商业模式进行创造性破坏的潜能,数字化和工业大数据打破了行业壁垒,并创造了新的机会,摧毁了以往成功的商业模式。敏捷的、具有创造性的企业,能够沿着数据价值链,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通过获取、提炼和利用工业互联网所形成的工业大数据而创造商业价值。 管理变革之三:微笑曲线从“U形”到“抛物线形” 1992年台湾宏基创始人施振荣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也称附加值理论。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企业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向上延伸使得企业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销售环节。简言之,微笑曲线是以附加值的高低看待企业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研发与营销方向移动和定位,才能永续运营。因此,未来企业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加强研发与设计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与服务,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扩大附加价值与利润空间。 传统的微笑曲线是一个“U形”曲线,而处于凹陷位的最低区域是生产制造。因为工业互联网中工业大数据的作用,去中间化,使中间环节截留利润分流到设计、生产制造、服务领域,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创新的研发、设计和精细化生产制造中。而过去持续依赖市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模糊信息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的营销环节以及中间代理环节将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在工业互联网所构建的工业信用体系作用下,传统微笑曲线必然改写,将从重营销的U形变成轻营销的抛物线形(见图1)。 图1 工业互联网下微笑曲线由U形变为抛物线形 设备的安全可靠制约着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高低以及依约依时高质量的产品交付。通过工业互联网,以设备为切入口,企业可以获得海量的设备运行及状态数据,尤其是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通过透视和深度挖掘,能清晰地告知产品的质量高低,解决了过去被动依赖人工抽检带来的局限。工业互联网下,厂商将逐步从以往注重投入资金通过市场品牌推广、广告宣传等手段堆积“品牌价格”,转变到注重产品创新与工艺研发、精准制造的资源投入以及设备的精准管理等手段追求“品牌价值”。 通过工业互联网,使得供需双方通过大数据的直接精准对接,实现精准销售,去中间化,使中间环节截留的市场利润,流向供需两端,这必将引导大量的社会资源回归到生产制造领域,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并最终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工业互联网下,微笑曲线将从“U形”改写为“抛物线形”,供需将从“价格判断”到“价值回归”。 管理变革之四:从重视“市场推广”到重视“工业信用” 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工业大数据将构建一个巨大的“工业信用体系”。工业互联网利用先进的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原本市场看不见的那只手(市场调节机制)实现数据化、显性化、网络化。通过工业大数据的分析,让供需双方的关系变得透明,并借助工业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敏捷性、准确性、及时性等特点,引导市场快速进行要素配置,最终做到供给侧改革要求的,提高供给质量,引导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工业信用载体。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信用”,将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设备与生产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网络中生产协作的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以及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促使用户逐渐从“产品价格”判断理性回归到“产品价值”购买的本质上。 目前以淘宝模式为代表的消费互联更多依赖于品牌推广、市场宣传等手段,以及“点赞式”的消费者使用评价。这些营销手段主要依赖文字叙述、图片视觉、新闻热点、形象宣传,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可度。而真正产品的内在价值,如工艺水平、质量高低以及使用后的故障率、返修率等使用数据,一般用户均不得而知。如今电商“水军”点赞评价的方式盛行,商家网络排名也主要取决于推广费用的投入水平(包括“水军”的市场操作)。为了争得网络排名,大量电商企业不惜高价雇佣水军,夸大产品功能、策划网络炒作,无形中误导了用户的购买意愿。工业互联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工业大数据精准对接产生的交易,借助供需双方精准数据对接来实现“按需匹配”。因此,企业必将从过去重视“市场推广”转变到重视“工业信用”。 关于作者 | 王玮: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书升:广东中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暨南大学-图卢兹商学院DBA项目学员;曹溪:广东中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来源 | 本文改编自《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3月刊文章《工业互联网引发的“颠覆式”管理变革》...

苹果市值已蒸发1197亿美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iPhone手机和App Store是苹果公司的两翼,缺了哪一只都飞不起来。 如果说苹果公司用iPhone、iPad等硬件盖起了一座城堡,App Store就是它的护城河——买了iPhone,就必须用App Store、想用App Store中的软件,就必须买苹果硬件。消费者在App Store里面的消费,苹果要抽成30%,俗称“苹果税”。 App Store也是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重要遗产。可5月13日(周一),美国最高法院的一纸裁决直指“苹果税”:允许普通消费者向苹果发起反垄断诉讼。如今,正值iPhone硬件销量增长乏力、苹果高调向服务转型之时,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让苹果公司“很难受”。 受相关消息影响,苹果股价当日暴跌5.81%,市值一夜蒸发527亿美元,超过格力电器总市值。值得一提的是,上周以来,苹果股价已经累计跌去了14.01%,市值蒸发了1197亿美元。 为科技巨头敲响警钟 北京时间5月13日晚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称:普通用户可以起诉苹果涉嫌垄断的行为,即苹果公司利用其市场地位,人为抬高其App Store中应用软件的价格。 这起判决源自2011年的“罗伯特·佩珀诉苹果公司”一案。当时,罗伯特·佩珀(Robert Pepper)和其他三名用户指控称,苹果公司利用App Store的垄断地位,排挤第三方App,并迫使消费者购买App时支付过高费用。同时,苹果按30%的比例向App开发者收取销售佣金,导致App价格上涨,这些最后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但苹果反驳称,封闭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垄断。而且,苹果只是提供了一个App的市场,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因此iPhone用户无权起诉苹果。“App价格由开发者决定,苹果公司在其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随后几年,这起案件出现反复:2014年,苹果胜诉;2017年初,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又撤销此前判决。2018年,案件被提交到了美国最高法院。2019年5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消费者可以继续起诉苹果公司涉嫌垄断。其中,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也投了赞成票。 布雷特·卡瓦诺陈述说,“苹果公司划清界限的说法没有意义。” 当然,这次裁决只是一个程序,不代表苹果公司已经被判决有垄断行为。不过,这给谷歌、亚马逊等其他科技公司也敲响了警钟,因为这些公司都是平台服务提供商。虽然消费者只是在苹果、谷歌、亚马逊平台上向第三方卖家购买商品和服务,但如果消费者认为自身遭到了不公平对待,现在可能直接起诉平台方。 受此影响,苹果股价5月13日暴跌5.81%,市值一夜蒸发527亿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的股价也分别大跌2.77%和3.56%。 苹果商店模式遭诟病 想要坐实苹果App Store垄断,消费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案件的推动,无疑将撼动苹果的摇钱树。 除了消费者,App 开发者对苹果App Store模式也叫苦不迭。按照苹果的游戏规则,每个开发者需要向苹果缴付99美元的会员年费之后,才能将开发的程序上架销售,此后苹果还将在每次销售中抽成30%。 此前,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微信VS苹果”一案正是由此引发。当时,由于苹果抽成30%的政策,微信2017年4月关闭了赞赏功能。去年,苹果和微信双方达成妥协,赞赏功能重新开通,不过赞赏改为直接支付给作者,苹果也答应不再收取30%的“苹果税”。 今年3月份,瑞典的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也向欧盟起诉称,苹果要求App和其他内容提供者支付30%的佣金,因此Spotify不得不将订阅费从9.99欧元提高至12.99欧元,但苹果自身的Apple Music却不用交这笔费用,订阅费用依然是9.99欧元,因此苹果的行为构成了不公平竞争。 Spotify、Netflix、亚马逊这些大平台有办法避开“苹果税”,但小规模的开发者却无力抵抗。 就在4月底,媒体曝光苹果自身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跟踪App”排挤其他同类软件。过去一年,苹果已经下架或限制了11款同类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苹果一直在努力从一家硬件提供商向平台服务商转型。CEO库克的目标是,到2020年公司服务业收入要在2016年(243.48亿美元)的基础上翻倍。2018年财年,经过多年的两位数增长,苹果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了371.90亿美元。2019年财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苹果服务业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别达到了108.75亿美元和114.50亿美元。相比之下,硬件营收则连续下滑。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大举向服务转型不仅会吸引市场的目光,也会引起全球监管部门的注意。 苹果股价进入熊市 在美国,苹果在诉讼上受挫,在国际市场,也让投资者越来越担心苹果公司的未来,尤其是在手机销量已经下滑的背景下。这也是诱发5月13日苹果股价暴跌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国又是苹果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2018年,大中华市场为苹果带来了510亿美元的收入,占其总营收的近2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上周以来,苹果股价已经累计下跌14.01%,市值蒸发了1197亿美元,跌幅在道琼斯指数中排名第二。跌幅第一的是英特尔,累计跌幅达15.61%,市值蒸发314亿美元。 伴随5月13日的暴跌,苹果公司股价已经从去年10月的最高点233美元下跌了20%,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熊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