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戰略創新研究院 | 曹仰锋 | 普惠式领导力:让生态繁荣
16508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6508,single-format-standard,qode-quick-links-1.0,zh,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heme-ver-11.2,qode-theme-bridge,wpb-js-composer js-comp-ver-5.2.1,vc_responsive
 

曹仰锋 | 普惠式领导力:让生态繁荣

曹仰锋 | 普惠式领导力:让生态繁荣

传统的领导力致力于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企业,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个采用生态战略的领导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有时,公司繁荣未必生态繁荣,这是两回事。如果一个公司的繁荣建立在其他公司利益受损的基础上,生态不仅不会繁荣,反而会萎缩。

自我繁荣,还是生态繁荣?这是两种不同的竞争逻辑,也会催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力模式。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关于竞争外部性的问题,它和生态系统的共赢机制密切相关。

近代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经济外部性”这一概念,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产生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外部性分为两种: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后者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举一个例子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经济外部性”。比如,张三喜欢抽烟,因抽烟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则是一种负外部性,污染的空气对不抽烟的人造成不利的影响,然而,张三却并未为他所制造的负外部性付出代价。

传统的市场竞争理论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设为基本目标,公司的目标是努力扩张,获取利润,同时把所有的外部性都抛给他人,借此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打击了其他竞争对手。这种竞争框架下的领导力模式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设为根本目标,将追求公司自身的繁荣作为奋斗的方向。

生态系统的战略逻辑则不同,尽管这种战略逻辑认为系统内个体组织的繁荣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标,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繁荣才是根本目标。

2018年1月16日,我到北京参加了阿里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新经济智库大会”,见证了阿里研究院对未来“数字经济体”的畅想。阿里巴巴早已不只是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而是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巨大的数字经济体,它的定位是成为全球通用的商业基础设施,为实体企业有效赋能,成为世界经济变革的关键推动者。

阿里巴巴所倡导的数字经济体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企业的业务范畴,颠覆了传统的竞争逻辑。数字经济体是互惠前提下的合作产物,“深化合作、增强互惠”是核心原则。阿里巴巴正在从产业、组织、价值观和领导力等多方面进行重构,以使自己真正成为“数字经济体”。

数字经济体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中的巨型企业,不能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它的战略逻辑是以“普惠利他”的原则来构建“命运共同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到“普惠式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球化不再服务于少数国家和少数跨国公司,而要服务更多小国家、小企业甚至小人物。阿里巴巴始终“相信小的伟大”,这也是数字经济体的典型特征,人人都有平等的数字权利,基于这一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最低的成本连接世界。这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变革,更是社会变革,数字经济体将引领世界进入更平衡、包容和公正的新时代。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海尔、华为、腾讯、苹果、谷歌、IBM、亚马逊都在构建数字经济体,它们正在引领管理4.0时代企业的转型与变革,未来,传统的巨型企业需要向“普惠式生态化”的组织转型,而中小型企业则需要选择一个与自身业务一致的生态系统,融入进去,和生态一起繁荣,这不仅考验的是领导者的战略判断力,更需要领导者们重塑领导力。



We work closely with you and carry out research to understand your needs and wishes.